(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 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 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 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而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解析:选A 王安石及其幕僚家族的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守旧势力的矛盾和争论,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符。 5.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解析:选B———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和“……不在民,则在官”说明了两人争论的实质为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故B项正确。 6.《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解析:选C 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错误;材料“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该官员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变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7.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