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951734

《司马光》教学设计(2课时)(10页)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4242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司马光,教学设计,2课时,10页
  • cover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