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96382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32张PPT)

日期:2024-04-29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57264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3.1DNA,要的
  • cover
课件32张PPT。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格里菲思…… 向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学者是谁呢?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多糖类的荚膜无荚膜,无毒有荚膜,有毒,可致死菌落表面光滑菌落表面粗糙(Rough)(Smooth)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阅读课本43页图3-2)1、将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 内,小鼠不死亡。分析:R菌不致死,无毒。实验过程2、将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分析:S菌使小鼠致死,有毒性。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分析:S菌死亡后失去毒性, 不致死。4、将无毒的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活菌。转化因子(有毒有荚膜)实验结论 已经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活的R型细菌加热杀死S型细菌+活的S型细菌转化后代活的S型细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S型菌内的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格里菲思是否确定了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呢? 实关键思路: 把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察,确定唯一变量 。其他物质实验过程蛋白质或荚膜多糖“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R 型R 型R型+S型S型菌由此说明RNA、菌脂类、蛋白质、荚膜多糖和用DNA酶 处理的DNA均不引起转化,而DNA却能引起转化 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他物质已经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得出结论:“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更具说服力的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1)结构:头部和尾部的外表是由 构成,头部内含有 。 (2)增殖特点: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增殖。 (3)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寄生关系蛋白质DNA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噬菌体的模式图资料一: 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蛋白质和DN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P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同位素示踪法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研究方法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DNA 的组成元素:C、H、O、N、SC、H、O、N、P(标记 35S )(标记 32P) 实验材料: 噬菌体、大肠杆菌 实验步骤: 1.标记大肠杆菌:2.标记噬菌体:3.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4. 搅拌离心培养液:上清液(培养液)沉淀物(大肠杆菌含子代噬菌体)5.观察放射性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① 用 放射性同位素35S 标记噬菌体 蛋白质外壳子代噬菌体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5S无35S亲代噬菌体想一想: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② 用 放射性同位素32P 标记噬菌体内部 DNA32P子代噬菌体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亲代噬菌体有 32P想一想:这一结果又说明了什么?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为什么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实验中,为什么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种出现少量反射性的原因: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反射性。上清液有少量反射性的原因: 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结果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5S32P没有被标记35S 标记蛋白质32 P 标记DNA无35S标记蛋白质无32P标记DNA外壳蛋白质无35SDNA有32P标记目 录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