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锣鼓声声 学情分析 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但正因为太熟悉了,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在生活中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而这正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队鼓、钢尺、橡皮筋、钉钉子的木板、铁架台、带绳的乒乓球、水槽、水、盐、贴纸条的饮料瓶、实验记录单、课件 学生准备:音叉、队鼓、钢尺、橡皮筋、钉钉子的木板、铁架台、带绳的乒乓球、水槽、水、盐、豆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激趣导课 各种乐器能演奏出美妙的声音,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放松我们的心情、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欣赏一下。 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神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单元课题:大家动手做乐器。 提出问题: 要想做好一件乐器,首先应该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 师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学生猜想,教师引导 1.学生猜测 师提出问题: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测,老师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猜,让学生学会有根据的去猜。 2.老师引导 无论是敲击还是弹拨、吹气、摩擦都是我们给物体施加了一个力,正是在这个力的作用下,让物体发生了变化,从而发出声音。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 三、出示材料,尝试发声 出示材料:橡皮筋、钢尺、队鼓、音叉,并介绍音叉及使用方法。 提出要求:选择一种材料,尝试着发出声音,并试着找出一种或多种方法能清楚地看到物体本身的变化。 老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想法,指导实验 提出问题:在刚才的体验中你有什么经验想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分享,师随机进行实验指导。 五、合作实验,记录发现 提出问题,在实验前你还有什么建议提醒大家的?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补充,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 2.仔细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3.注意小组分工,同学做实验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观察记录。 4.注意安全。 并提出让学生在实验时充分体会,能清楚地看到物体本身的变化或者借助别的物体看到或感受到物体本身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分享,揭示奥秘 分小组展示汇报尺子、橡皮筋、队鼓、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并相互补充。 在学生汇报队鼓发声时,出示老师的演示材料,队鼓鼓面上一面平面镜,让激光灯照在镜子上再反射到黑板上,敲击鼓面,学生观察黑板上光点的跳动。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敲击鼓面,鼓面上盐粒、豆子跳动;敲击音叉,音叉旁的小球来回跳动,这些“颤动”、“抖动”“跳动”等等都是一种来回往返的运动,在科学上,我们把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的重复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拨动尺子发声时,尺子在振动;拨动皮筋发声时,橡皮筋在振动;敲击队鼓发出声音,鼓面在振动;敲击音叉发出声音,音叉在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学生一起小结) 既然声音是由于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