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料瓶的知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饮料瓶的知识》由观察开始,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饮料瓶进行观察研究,然后通过集体交流发现饮料瓶里隐藏的许多秘密。接着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研究饮料瓶的其它用途,拓展活动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利用空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培养环境意识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饮料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也经常接触,他们非常熟悉,所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但却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研究饮料瓶,所以一般都熟视无睹。这就为课堂教学既打下了基础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学生在课堂自主探究活动中也会经历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最后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与发现。 学习目标 1.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点。 2.会用废旧饮料瓶创作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蕴藏的科学知识。 难点:引导学生将饮料瓶上的信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比较和实践运用。 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饮料瓶发现饮料瓶上的信息。 2.能够对饮料瓶提出科学问题。 3.能够设计制作饮料瓶工艺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饮料瓶小制作作品漏斗、调料瓶、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饮料瓶、小刀、钳子等制作工具、小科学家记录本、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1分钟) 提问:看到这个小制作你想到了什么?(PPT出示饮料瓶小制作图片)老师适时提问:知道这个小制作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生:饮料瓶或塑料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饮料瓶里蕴藏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饮料瓶小制作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并为后面小制作埋下伏笔。 二、观察与交流(15分钟)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带来的饮料瓶,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饮料瓶上的这些信息能告诉我们什么?在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每发现一个信息就在记录本上按你自己的方法做一个标记,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找到的信息最多! 2.自己写完以后,分组讨论一下,然后汇报交流,对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解释,并尝试联系生活说一说它们的作用。想好了吗?大家都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积极主动地将课堂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老师扮演好“穿针引线”的角色,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针对学生不了解的知识(如:条形码等)和重点知识(如:绿色食品标志等)联系生活补充讲解,渗透食品安全保健和环保意识教育。比如: 饮料瓶上有商标,它能告诉我关于此饮料是什么牌子的。 饮料瓶上有生产日期,说明这种饮料是什么时候生产的。 饮料瓶上有保质期,说明这种饮料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 饮料瓶上有配料表,它告诉我们这种饮料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 饮料瓶上有营养成分表,它告诉我们这种饮料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饮料瓶上有条形码,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能告诉我此饮料的真、假。还能告诉我它的价钱。 饮料瓶上有QS质量安全标志,说明生产企业获得了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未经检验合格并加贴“QS”标志的食品一律不准进入市场销售。 饮料瓶上有个绿色食品标志。它告诉我们此饮料是绿色食品,可以放心食用。三无产品指无产品生产地、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名称的产品,就是质量不合格产品。我们在购买饮料的时候,一定要买有QS质量安全标志的产品,不买三无产品。 【设计意图】这里老师不再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转变为学生知识的点拨者,思想认识的提升者,“修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空白”与“错误”,查漏补缺,达到教学效果的完整性,较为理想地实现教学目标。当然,这一环节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把握,放在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