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先看到了根 一、使用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二、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 用一次性筷子模拟制作植物的根、自制营养水培溶液 实验器材:花盆、土壤、水槽、烧杯、摄像头、各种植物种子、量筒、芹菜植株两棵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1、教材设计实验播种凤仙花的种子,观察其发芽先生长什么?此实验引发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植物的种子发芽都先长根?是不是所有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根的生长方向会不会与种子种孔的方向有关?于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实验材料结构化,实验方式结构化,最终证明无论是什么种子,无论怎么播种,都是先长出根,根总是向下生长。 2、教材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这个设计不科学、不直观。我设计根的作用的模拟实验,突破难点。 3、改进教材设计的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实验。用量筒替换试管,加入加了营养液的对照组进行实验,效果一目了然。 四、实验原则 结构化原则 五、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4、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5、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 探究种子发芽先生长什么?探究根的作用。 七、实验教学过程 ①课前实验,探究种子发芽先生长什么? ②课上交流课前实验现象及结果。 ③探究根的作用。 八、实验效果评价 1、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当学生看到凤仙花种子发芽先长出了根,与他们的预测大不相同时,他们不是盲目接受,而是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植物的种子发芽都先长根?是不是所有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根的生长方向会不会与种子种孔的方向有关?这可能是教材编辑所没有预料到的,但这确实是教材的缺陷。 2、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解释质疑,对比和结构化的思想已经悄然根植于在他们大脑里。 【说课文稿】 在体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先看到了根》实验教学说课 一、以学定教说策略 《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了定位: 科学概念 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4、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5、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发现根的生长的秘密,进而探究根的作用。为了孩子们在看清根生长的真相的过程中培养其科学素养,我在本课中采用两大教学策略: 其一、结构化策略 为了让实验科学、真实、结果显而易见,本课实验我采用了实验材料的结构化,实验方法的结构化,记录方式的结构化,使课堂成为一个解放思想、亲近生活、充满趣味的探究过程。 其二、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而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是自主建构的过程。为此,我除了布置学生在家里自主选择实验,还以小组形式在实验室开展小组实验,每天定时观察记录。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 二、注重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