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第12课 彩虹的秘密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组成 的; 2、能力目标:通过光的色散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通过“人造彩虹”实 验,培养学生猜想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认 真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组成 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质疑,提出研究课题 1、诵读毛主席的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引出彩虹,并课件出示彩虹的一组图片。 2、请学生介绍有关彩虹的知识,并对彩虹进行质疑,确定本课的研究内 容:彩虹的形成等。 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释疑 1、猜测彩虹形成需要的条件:要有太阳光和水。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 节,组织好这一环节,将会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2、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何来制造彩虹? 3、小组交流实验方案,集体评议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师参加讨 论,帮助学生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4、学生在室外分小组实验,制造彩虹。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集体交流,验证了猜想:彩虹形成的条件阳光和水。并产生新的疑问: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 6、猜想:可能是因为太阳光有七种颜色,所以彩虹有七种颜色。 7、教师介绍三棱镜的使用方法。 8、学生做光的色散实验。 9、学生推想彩虹的形成过程。教师播放flash动画,演示彩虹的形成过程。 三、拓展迁移 1、教师课件出示:黄河、黑龙江上的瀑布。 2、学生思考:这里的彩虹又是怎么形成的? ﹝拓展迁移这一环节,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从这特殊环境下 形成的自然现象,使他们对“彩虹的秘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12 彩虹的秘密 彩虹形成需要的条件:要有太阳光和水 课后反思: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解决彩虹的形成原因。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知道阳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 成的,认识三棱镜,知道三棱镜能使混合光分散。然后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推想出彩虹的成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按照这个 程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操纵下,知识目标固然能够很好地完成,但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恐怕就无从谈起了于是我对教材的结构作了一些调整,先让学生先 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要目标———彩虹的成因,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人造彩虹”,然后根据彩虹的颜色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既把两个实验的顺序交换一下,按学生的思维路线来进行探究学习,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