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49156

沪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与性状课件(26张ppt)+教案+测试

日期:2024-04-29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90871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ppt,26张,课件,性状,基因
    《基因与性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本节课内容归属于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所聚焦的5大概念之一:“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内容要求>为: 3.3 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3.3.1概述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3.3.2阐明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变化 3.3.3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可能提高,甚至发生癌变 3.3.4 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从而使子代出现变异 <学业要求>为: 基于证据,论证可遗传的变异来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教材分析】 本节课取自沪科版(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与性状》。从内容上来说,本节知识点承接于必修一《癌症的发生与预防》,必修二《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表达》等多个章节知识点之后,是高中生物学知识的汇集梳理点,当然也是近半高一知识的“检验站”。同时,本节知识还是后面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基础,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承上启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就非常重要。 而要完成以上任务,执教者首先要梳理出逻辑思路。通观本节课文描述,对于逻辑网络的形成有以下两个障碍:一、言语简单,多为结论性语言,相应的分析资料匮乏。这就需要做一定的补充。二、逻辑脉络不够细腻,多个知识点分布于不同的位置。而这一点在其他教材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应对方案:<人教版>本节所涉及内容分布于第4章第2节和第5章第1节;<北师大版>、<浙科版>的内容也同样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在授课过程中,执教者要在尽可能遵循教材编写顺序的基础上,整理逻辑,捋顺思路。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首先根据导入的内容引出基因突变的知识,然后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生物性状,最后探求基因是怎样控制生物性状的。这样的逻辑顺序,较容易被高一的学生接受。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一学生。他们在心理思维上,关心社会热点,对于感兴趣的知识有一定的探索欲望。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要紧扎学生的兴趣点,把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在认知结构上,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但是还不足以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串为串联,以填空为结论得出方式,帮其搭建“脚手架”,培养其学习自信,并最终获得新知。 从知识储备水平上来说,他们的知识框架往往是残缺的,不连贯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到前后联系的知识,要提供详实的资料,便于其回忆。 从学习习惯及马上面临合格考的情况来看,他们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平时练习不够认真,缺少做题方法的总结。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抓落实,并且总结提炼做题方法,及易考题型。 【核心素养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培养目标要求,确定本节课以下三个培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熟悉基因控制蛋白质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熟练掌握可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分类,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结构功能观,从而培养生命观念。 理性思维:通过自主分析、合作探究,能够基于证据,论证基因控制性状,从而培养理性思维。 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从而树立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 【教学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教材、学生特点,在保证完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用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情境导入,问题串连接,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