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60232

1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346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二、课文分析 1、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个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主体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三、问题探究 1、从新闻要素把握文章内容。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写起?何处略写?何处详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东路说。详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四、品味语言 1、语言的准确性 (1)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宽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2)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2) “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