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空气,学生又有很多不够完善的认识:比如人要呼吸空气,吸进去氧气,呼出来二氧化碳;人可以吹出气;高海拔的地方会缺氧,出现高原反应;还有吹过气球,甚至有学生还玩过空气炮……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关注空气是怎样充满空间的,也并没有深切的体会空气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就如同水、如同杯子一样具有物质的性质(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有重量、会占据体积等),而且对于空气,学生大多只是停留在“听说”或者书上“看到”,并没有亲自去证明、去感受空气的存在。 三、学习过程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做中学的原理,本课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探究任务(证明空矿泉水瓶里是否有空气),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证据,充分进行逻辑推理,证明空气的存在,同时发现空气的性质,指向空气的物质属性。 为此,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重要物质,它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被我们感知;它会流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 ?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在研究瓶子里是否有空气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特征。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发展对空气的好奇心和探寻空气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 ? 难点:用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理,支撑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水桶、塑料瓶、毛巾等。 ? ?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一: 研究瓶子里有没有空气 1、为了健康成长,充满活力,每天我们都要喝水。 2、小朋友们也有这样喝水的经历吧?咦,之前这个瓶子装着水,现在呢? 3、除了剩余的一点点水以外,其他地方呢? 4、有小朋友认为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也有小朋友认为有空气。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看来我们得开展一个研究活动,证明瓶子里到底有没有空气。小组内可以2个同学自由组合,尝试各种方法,但是有一件事你们不能做,不能把瓶子放进嘴里,因为它不干净。 5、学生活动。(8分钟)(有的小组还想到了要用水,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盆水,如果有需要,各小组的材料员可以端一盆到桌子上。) (教师关注:1、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2、是否有认真记录;3、是否会倾听同伴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空瓶子”的思考,聚焦到瓶子里是否有空气的问题上,明白提出的观点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撑,并乐于从探究活动中去寻找证据。) 6、研究好的小组把瓶子放进抽屉里。可以小组讨论:我们的观点是什么?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你们都用到的方法就只算一种,哪些方法更能支撑我们的想法,用三角形做标记。(2分钟) 7、现在是全班的研讨会,像科学家一样,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同时接受并回应别人的质疑。有请1小组上来发言,我建议一个同学演示、一个同学解说,其他同学补充。而下边暂时没有请到的小朋友仔细倾听,认真思考,他们的现象能不能支持他们的观点。 8、小结:经过我们的探索、讨论、质疑,在各种证据面前,现在我们一致认为瓶子里面有空气。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你们不光从书本上、从别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