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062806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

日期:2025-10-0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09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反思,-4.5
  • cover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共三个教学内容: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部分。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学情分析 “空气”这是一个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概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了。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呢?这种物体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评价任务 1.了解空气的知识并完成气泡图。 2.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比较空气和水,完成维恩图。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象。 2.多媒体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双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75页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