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73146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788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13课
  • cover
14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与情节结构。 2.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3.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与情节结构。(知识与技能) 2.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欣赏图画,请你用两三个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画面。当你面对这样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作者及背景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一)、检查生词:音、形、义。(叫学生到黑板上注音)师生一起纠错。 1、读一读,写一写。 戳( chuō) 慷慨(kānɡ kǎi) 废墟(xū)( 干涸( hé) 坍塌(tān )(缝隙(fènɡ xì) 酬劳( chóu) 薰衣草( xūn) 滚烫( tànɡ) 光秃秃( tū tū ) 流淌( tǎnɡ) 硬朗(yìnɡ lǎnɡ)( 沉默寡言( ɡuǎ ) 刨根问底( páo ) 2、理解词语: 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溜达:散步,闲走。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 (二)、全体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划分结构。 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三)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四、分析探究第一部分(文本解读): 1、听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齐读第二段思考: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 3、速读3-12段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