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86529

第25课 诗词五首 (课件+教案+练习+音频朗读)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176556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5课,诗词,五首,课件,教案,练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课题 诗词五首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春秋时孔子编定的《诗经》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首首诗歌,脍炙人口,到了唐宋,更是诗词最辉煌的时代,于是人们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禅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五首古诗,体会我国古代诗歌的神韵。(板书课题) 听。 用煽情的话语,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饮酒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选择笔记。 了解陶渊明其人。 背景链接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可笔记。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结庐(lú) 喧闹(xuān) 悠然(yōu) 东篱(lí)2、准确读出诗歌的节奏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认真听,并标注读音。标注出节奏。 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词语把握 (1)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房子。(2)何能尔: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尔,这样。(3)心远:内心恬淡宁静。(4)偏:僻静。 (5)悠然:闲适恬淡的样子。 (6)日夕:傍晚。(7)相与:相互一起。(8)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去表达。(9)人境:喧嚣纷扰的尘世间。 笔记。 掌握诗歌中的词语。 诗意疏通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当中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笔记。 全面了解诗歌的意思。 深层探究 1、作者既然居住在众人聚居之所,为什么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作者因“心远地自偏”,他们的内心已远离这种世俗的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所以即使身处尘世,也能感受到世外的僻静安宁。“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明确:“悠然”二字,表现了诗人在这种恬淡宁静的环境里的那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见”在这里有“欣赏”的意思,诗人不用参与世俗的争名夺利,可以在这里静静地欣赏大自然这可餐的秀色。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而不思返回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