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41164

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76036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9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题西林壁》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本首诗的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小游戏:出示魔方道具或图片。 2、学生观察魔方,说说魔方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预设:从左边看是红色的;从右边看是蓝色的;从上边看是黄色的。 3、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诗人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我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生观察魔方并说一下魔方的颜色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魔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颜色是不一样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一)自学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课件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yuán 缘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古文识字 缘, (糸,丝绳)(彖,代动物),造字本义:动词,用绳线捆绑动物。 3、开展识字游戏,出示要求: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3)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4、出示生字卡片 5、小组派代表,上台认读,比一比谁读的最好。 (三)交流汇报 1、出示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介绍诗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写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细细地品读。 二、理解古诗大意 1、《题西林壁》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词意: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句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