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11343

6.《将相和》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37247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将相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4.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汇报:《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等三个故事,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 不和)到(和)的事。 2.他们因什么事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里描写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和? 生汇报: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到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2.同学们想想,蔺相如升官仅仅是靠的一张嘴吗?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 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默读第一大段,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秦王凭借什么来骗璧?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赵王接到信后是什么反应?此时大臣们是怎么想的? 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他们想到了谁?(蔺相如)为什么说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勇敢机智)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勇敢机智? 2.讨论、交流、整理: 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 语言: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勇敢)从两个如果说明了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对秦王的几套方案,从中可看出蔺相如还是位深谋远虑、智慧过人的人 (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指导朗读:读得理直气壮,语气坚定、态度坚决) 行动: (1)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6、秦王作出让步后,蔺相如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目的是什么?秦王为什么不杀蔺相如呢? 7、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 1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故事? 生:先弄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有感情地朗读。 2.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第二个故事。 (1)自由读第二个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品味人物的性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