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222755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4课 河中石兽(2课时)含答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2次 大小:2557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资料,人教,2课时,中石,24课,教学
    知识 1.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 》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 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2.文本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3.给下面的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杮( ) 湮( ) 啮( ) 溯( ) 欤( ) 4.解释下列词语。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尔辈不能究物理( ) (5)众服为确论( ) (6)可据理臆断欤( ) (7)求石兽于水中( ) (8)如是再啮( ) (9)竟不可得( ) (10)但知其一( ) (11)盖石性坚重( ) (12)尔辈不能究物理( ) (13)以为顺流下矣( ) (14)然则天下之事( ) 参考答案 1.晓岚 四库全书 3.pǐ mù zhào fèi yān niè sù yú (9)终于,到底 (10)只 (11)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12)你们 (13)认为 (14)既然这样,那么 重点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3.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基础训练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B.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C.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D.湮于沙上 湮:消失 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 A.一老河兵闻之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其反激之力 D.无丝竹之乱耳。 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颠乎 B.曳铁钯 C.尔辈不能究物理 D.卿今当涂掌事 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果/得于/数里外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