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血浆蛋白使细菌溶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体表屏障) (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特点:先天的,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 较弱。 物理屏障 化学防御 如果这两道防线都被攻破了,那我们人体该怎么办?是不是真的无计可施了?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 (免疫应答) 特异性反应是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外来侵害物质(抗原)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主要由淋巴细胞来完成。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胸腺内 发育成熟 骨髓中 发育成熟 (鸟类腔上囊)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1、抗原: 性质 异物性 大分子性 特异性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取决于抗原特定的化学基团。 :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如蛋白质、多糖等。 :一般指外来物质。也包括体内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等。 抗原 指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化学本质:球蛋白 抗体 分布: 主要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结合位点 1、体内如何识别入侵者了?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类什么物质?有什么特性? 特异的糖蛋白分子,所有的体细胞上都存在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的身份标签。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的分子标志。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MHC是细胞膜上一种特异性的糖蛋白分子 B.人体白细胞能识别自身细胞的MHC C.病原体表面的分子标记与人体MHC不同 D.世界上每一个人细胞膜上的MHC均不相同 D 巨噬细胞的反应 巨噬细胞对病原体摄取、处理,并呈现抗原-MHC复合体至细胞表面,准备启动免疫应答 ,。 阅读课本P53—54,思考以下问题: 1. 体液免疫过程涉及到哪些细胞? 2. 这些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3. 可以把体液免疫分为几个阶段,具体是什么样的? 体液免疫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白细胞介素—2 第三阶段 抗体免疫的主要对象是细胞外病原体和毒素 体液免疫 课本P54图3-3 抗原 被呑噬 巨噬细胞 抗原—MHC 复合体 消化 呈递 辅助性T细胞 活化 白细胞介素-2 B淋巴细胞 分泌 增殖分化 记忆B细胞 效应B细胞 分泌 抗体 中和凝集 抗原 体液免疫 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保持数月甚至终生。 二次免疫特点: 更多, 更快, 更强。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巨噬细胞依赖MHC分子进行抗原呈递 B. 记忆B细胞保留对同一类型抗原的识别能力 C. 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识别结合HIV的受体 D. 效应B细胞增殖分化后一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 D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 细胞名称 能否特异性识别抗原 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辅助性T淋巴细胞 效应B细胞 记忆B细胞 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生物体内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B. 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C. 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D. 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