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274355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课件+学案+练习)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

日期:2025-10-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16551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单元考点链接 小说的语言 本单元两篇小说的语言都很有特色。 《交叉小径的花园》作者用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叙述故事,使文章情节错综复杂,读起来像在走迷宫。 《溪鳗》一文的语言更具特色。有的直接取材于古代的诗歌,如白居易的“花非花”;其语言极具古韵;而方言的融入又为文章增添了些许生活气息。 一、相关概念 1.小说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是构成小说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由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构成。人物的语言指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等。叙述人的语言是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2.叙述角度 作者写作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角度。它又称为视角,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创作小说。小说的叙述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即全知叙述、限制叙述、纯客观叙述。 (1)全知叙述: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叙述者有权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所以这种视角又被称为“全知全能叙述”。 (2)限制叙述: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叙事,只展现事件和人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展现全部。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述。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当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叙述时,大多是限制视角。 (3)纯客观叙述:纯客观叙述中,叙述者只描写人物看到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的心理。这里的作者不在作品中出现。这种纯客观叙述方式比限制叙述更容易产生真实可信感。 3.叙述人称 人称是区别叙述者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全知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他”,叙述者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者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讲故事,叙述自由,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叙述采用第一人称“我”,“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这样可以更加真实亲切地讲述故事,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我”并不等于作者。 二、常见题型 1.本文的叙述角度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好处。 2.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3.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那么文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4.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 5.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6.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文中人称的运用和变化情况。 基本的叙述角度有三种,个别的文章可能采用几种叙述角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情况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其次,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再次,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分析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考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