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1100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日期:2024-04-3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2221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抵抗
  • cover
探究式学习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作为本单元“形状与结构”的伊始课,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房子、桥梁都有柱子和横梁,靠柱子和横梁支撑,而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由此引入本课的内容———横梁的抵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本课只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梁的抵抗弯曲能力与横梁宽度、厚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学生分析发现纸的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会明显增加,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最后学生用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明显增加抵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建立实验模型,识别和控制变量; 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力争表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三个方面:围绕核心概念教学;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 1、本课教教学设计围绕核心概念--建筑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强横梁抵抗弯曲能力。 2、设计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教学设计立足学生对横梁感性认识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经验提出各种各样能提高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3、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观察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引导猜测,培养学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宽度、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研究”环节引导学生经历设计研究方案、建立实验模型、探究合作与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还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识别变量、控制变量从而达到实验公平的过程,使“教学目标”引向纵深发展,培养了学生严谨、精确、公平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纸条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垫圈若干、木块。 教师自己准备:教学幻灯片。 过程一:看图导入。学生浏览古诗《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现代房屋、桥梁等图片,了解到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由横梁和柱子支撑着,并通过师生讨论感性上认识到横梁和柱子哪个更容易折断(横梁更易折断),从而引出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提高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并出示课题。 过程二:猜想并确定研究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改变宽度因素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到底是增加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呢,还是减少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于是横梁抵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因素有什么样的关系成为了本课首先研究的问题。 过程三:建立实验模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木块、各种宽度的纸、若干垫圈,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来证明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因素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并由一个小组上讲台用提供的材料展示实验方法。通过展示后的生生对话,逐步完善了实验模型。 过程四:实验公平及变量控制。本实验是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填写实验计划记录表,明白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又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从而达到实验公平。学生明白了如何研究宽度因素与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迁移到研究厚度因素与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上,于是本节课确立了两个需要实验研究的因素,而其它因素用同样方法留待以后研究。 过程五:实验汇报与数据分析总结。首先学生小组实验,并将每小组的数据填写到电脑中展示给全班。然后两小组汇报,其他小组疑问补充。最后回到数据上,分析数据不同的原因,以及总结实验结论。 过程六: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