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55768

3.1 原子的构成 教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759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原子,构成,教案
  • cover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4.通过举例,认识原子不仅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通过PPT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再现科学家认识原子构成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 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 【评价设计】 1.由于本节课堂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进程的推进既是对已知的评价又是对新知的引导。 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以及表情以肯定、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每个环节的后面都有课堂检测,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1的达成;课堂检测2评价目标2的达成;课堂检测3评价目标3的达成;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4的达成。 【教学用具】 上课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 目标 回顾在化学变化这个前提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教学内容 师引领重温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学生观看微观动画模拟,回答问题。 【问题】从微观角度看:在水的分解中,改变的是 ,不变的是 ;因此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 评价 提问,学生能够准确回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加深在化学变化这个前提中原子不可分 问题应对 学生回答不出,可相互帮助回答 二 目标 让学生产生疑问,走进课堂,明确目标 教学内容 师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那么原子本身是不是真的是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共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板书:3.1原子的构成),请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4.通过举例,认识原子不仅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目标。 评价 肯定学生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产生疑问,明确目标 问题应对 无 三 目标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 【教师讲解】200多年前,(1803年)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提出“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PPT展示】实心球模型。 【教师引导】对于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人们深信不疑了将近100年。你相信吗?在科学面前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教师小结】在科学面前我们应该不迷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