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58427

部编版八上第六单元22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22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73209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cover
(课件网) 汇报人:第一PPT 22《孟子》三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 子 语 录 孟 母 三 迁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夫( ) 郭( ) 粟( ) 寡( ) 戚( ) 畔( ) fú sù guō pàn gu? 识文辩字 qī 文章感知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文章释义 ① 围 指有利于作战的 时令,气候。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攻打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表修饰 这样,可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米粟,泛指粮食。粟,谷。 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古今异义词)。 护城河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众人的团结一致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名作动,限制。今义:地域。以,介词,凭,靠 固,巩固(形作动)山溪,泛指山河;险,险阻,险要 威,威慑(形作动)。兵革之利,指武器的锐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之,到,至,极点。 同“叛”,背叛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按“提出论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施行“仁政“(主旨)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类 推 二、论证观点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对比论证)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治国 一、提出观点: 三、得出结论: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文章解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 环而攻之 地利 不如 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城 守方 不胜 攻方 3、作者如何论证论点?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败) 胜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4.“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