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03038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新课标(2014秋)

日期:2024-05-21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501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3课,远去的路
  • cover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2. 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绘制或粘贴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2. 教学难点: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播放图片: 教师语言:同学们好,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来看照片中的这条马路。 教师语言: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近处树木高大,远处树木矮小…… 教师语言: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 2.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课题:《远去的路》 (二)讲授新课 1. 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教师语言: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情景,例如,飞机降落时,俯瞰城市由一个小黑点,慢慢变大,再慢慢变得能看清楚高楼和公路。再比如,兵马俑的一号坑这么多兵马俑整齐地排列……这些变化有规律吗? 学生回答:填空:近?大?远?小?;近?高?远 ?低?;近?宽?远?窄? 教师语言:我们看景物时,近处的很清楚,远处的呢? 学生回答:不清楚。 教师语言:对,这叫做近实远虚。我们把景物这种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的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教师语言: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我们一起欣赏法国油画家西斯莱的油画作品《塞夫勒道路》和现代油画家韦启美的油画作品《新线》。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观察、发展、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教师语言:分析课本第7页中最上面的四幅马路效果图。(从四个角度去观察:从低处看路、从高处看路、从左边看路、从右边看路。) 学生小组讨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教师总结:从不同的角度及观察的位置发生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2. 文化渗透,讲述发展阶段 教师语言: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教师语言:透视,普遍认为起源于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开始,粗糙的透视画法已逐渐出现在欧洲绘画之中。 3. 发现方法,初步尝试 教师语言:让我们向大师那样画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作品吧!老师告诉大家几个好帮手。教师解释消失线、视平线的名词定义: 消失点: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