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03731

24 河中石兽 课件+课文朗读(51张PPT)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68817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石,课件,课文,朗读,51张,PPT
    课件51张PPT。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 带着这个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河中石兽》,共同为苏轼寻找答案吧。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利用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素养)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卷网-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至乌鲁木齐。他沿途与当地人积极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和奇闻逸事,写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逸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成为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gānpǐzhàoyèpáfèiyānnièxuéyìyúsù河干圮棹曳铁钯木杮湮啮坎穴溯流臆断欤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yānpǐmùzhàoyèpáfèi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nièkǎnxuézhìsùyìyú2.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地名,今属河北。接近,靠近。倒塌。河岸。经过,经历。年。一起。终了,最后。划(船)。拖。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寻找。踪迹。 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