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559785

沪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5-0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4957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证明,22张,课件,命题,19.1,几何
  • cover
课件22张PPT。19.1命题和证明(1)———演绎证明新课引入b 通过直观观察感觉图中线段a、b的长度有什么样 的数量关系呢?、 对于问题的判断,直观观察有时会很正确,但有时会产生错觉和误差,所以凭直观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使人相信.看一看 一般来说,证明是指人们为获得使人信服的结论所采用的手段,有“实践证明”、“历史证明”、“举例证明”等多种形式;而对数学结论的正确性进行证明,还有更为严格的形式. 怎样才算严格的数学证明呢? 下面我们以“对顶角相等”为例进行分析. 我们常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相信你说的话是真的,你做的事是正确的呢?方法一:直观说明; ? ? ?方法二:操作确认;方法三:推理论证. 因为∠1与∠2、∠2与∠3分别是邻补角(已知), 所以∠1+∠2=180°,∠2+∠3=180°(邻补角的意义). 得 ∠1+∠2=∠2+∠3(等量代换). 所以∠1=∠3(等量减等量,差相等).讲授新知忆一忆∠1与∠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你是怎么知道“对顶角相等”的呢?2 像上述第三种方法,我们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 演绎证明:从已知的概念、条件出发,依据已被确认的事实和公认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某结论为正确的过程. 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最可靠,最有说服力? 演绎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是在几何中使用,在代数中也用到演绎推理.辩一辩演绎证明这种方法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公元前300年整 理编写的《Elements》一书中所采用的,这部数学名著被广泛 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之一,该书前6卷在公元1607年 由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上海徐家汇人)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 窦合作译成中文,定名为《几何原本》,传入我国,后9卷由清朝 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于1856年在上海墨海书馆翻译完成. 演绎推理是数学证明的一种常用的、完全可靠的方 法.演绎证明是一种严格的数学证明. 在本书中,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学习演绎证明可以使我们的思维严格、缜密,其表 达条理清楚、无可辩驳 . ‖深入探究回想初一年级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方法1:度量的方法方法2:拼接的方法想一想方法3:证明的方法方法2:拼接法. 测量和拼接都是为了给我们形成一种对结果的猜想,而具体的结论还需证明. 由于证明的需要,可以在原来的图上添画一些线,像这样的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如直线EF .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EF∥BC. 因为EF∥BC(所作), 所以∠EAB=∠B,∠F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因为E、A、F在直线EF上(所作), 所以∠EAB+∠BAC+∠FAC=180°(平角的意义). 所以∠B+∠BAC+∠C=180°(等量代换). 根据猜想,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转化成一个平角. 严格的证明固然重要,但是结论的发现往往离不开归纳、猜想,所以直观观察、实验操作和演绎证明往往有互补作用. 通过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演绎证明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有依据(依据可以是已知条件和已证事项,或者已有的概念、性质等),通常把每一步的依据写在由其得到的结论后面的括号内. 下面我们以,“对顶角相等”的证明为例研究段与段之间的因果关系 . 证明是由若干个推理段落组成,即有多层因果关系, 从整体上看,前一段中的果为后一段提供了因,一连串 这样连贯、有序的因果关系组成了完整的证明. 因为∠1与∠2、∠2与∠3分别是邻补角(已知), 所以∠1+∠2=180°,∠2+∠3=180°(邻补角的意义). 得∠1+∠2=∠2+∠3(等量代换). 所以∠1=∠3(等量减等量,差相等).第一段因果关系: 因:“∠1与∠2、∠2与∠3分别是邻补角”; 果:“∠1+∠2=180°,∠2+∠3=180°” “依据”是“邻补角的意义” . 第二段因果关系: 因:“∠1+∠2=18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