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614326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

日期:2025-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22次 大小:23045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
  • cover
必修三知识整理复习(核心知识) 第一单元 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4、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5、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流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1、(政治):核心是“仁” 与“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对鬼神敬而远之,民本思想2、(教育):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因材施教、启发式、学思并重等教学方法3、(编纂):《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孟子 (政治):仁政学说(思想核心) 、 民贵君轻 (人性论) 人性本善 荀子 1、(天人关系):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2、(政治):“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礼法并施 3、(人性论): “性恶论” 道家 老子 哲学: 核心 “道” ,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政治: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 (哲学):道”乃世界最高原则、“齐物”、“逍遥” 万物都是相对的《庄子》文章特点:想像丰富,善于用寓言讲道理,浪漫主义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 “节葬”、节俭等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提高君主权力;主张变法 历史影响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 (1)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需要。(根本)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3)发挥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思想来源: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3、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有利于君主专制);人君须仿效天道,行仁政。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 所在,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5、评价:(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4)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汉武帝的措施 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文人儒家参政;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被定为教科书结果:儒家垄断教育(太学兴盛;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影响 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3课 宋明理学 1、 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佛道盛行 三教相互影响、发展 隋唐时期 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 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本 体 论 “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 “心即理也” ,理在心中 体验方法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哲学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相同点 代 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内 容 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实 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 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第4课 1、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离经叛道”的李贽 生活经历:求学 做官 入狱 性格特点:“离经叛道” 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 思想主张 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击传统观念 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