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684907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5次 大小:12836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知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作者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共二十四卷,内容多为狐鬼怪谈、奇闻异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由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所得出的几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原理,不能片面地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写作特色 文章最先以庙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庙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之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这样层层铺垫,使得文章极具戏剧性。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如 如是再啮 介词,像 如其言 介词,按照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并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 阅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