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坚定的意志 ———领导人的不懈努力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演变,体会领导人的坚定意志。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表示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务都由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国会演讲时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1981年, 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等。” 80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双方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1992年,汪辜会谈,两岸民间进行的最高层次会议。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称为“九二共识”。 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历史性会谈。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17年十九大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宣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使命必达。 2、反对“台独”决心、意志与信心。3、宣示继续坚持和平统一大政方针。 启示: 1、党的坚强领导。 2、策略不同,但统一祖国的意志坚定。 充分的信心 一国两制构想 港澳回归实践 两岸共同心愿 情景再现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 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补充 高度自治 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1、含义: 特别行政区 和平统一 (1)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政策原因(关键):“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3)法律依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2、港澳能够回归的原因: 回归后的香港 1995年,西方《财富》预言:实施“一国两制”的香港必然会“死亡”。 1999年,《财富》选择香港召开了“《财富》全球论坛”,称香港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澳门回归10年来,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位居亚洲乃至世界前茅。 回归后的澳门 对中国:洗刷了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对世界: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的创造力 对港澳地区:翻开了新的一页,港澳稳定发展 3、港澳能够回归的意义: 对台湾:提供借鉴经验 1949年高秉涵跟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高秉涵幼年照片 国民党官兵撤离 金门逃兵案 1963年冬天,一名台湾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了一只轮胎就跳入金门海峡,他想游回自己在厦门的家,再看一眼妈妈。可惜游了一整夜的他,被回流的海水又冲回了金门......他被判处死刑......临刑前,法官高秉涵劝其喝点酒,士兵拒绝了:“我要清清楚楚地回家,我怕我喝了酒,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 1979年艰难辗转的一封家书 大陆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高秉涵知道与家联系有了希望,开始寻找渠道。寄出了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