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4、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烧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子、锯末、白糖、食盐、铁粉、水、记录表。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有一定的认识,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具有科学探究的兴趣,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可以很好地组织科学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观看《驼盐的驴》引出课题———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领,学习新知。 1、师:将铁粉、食盐、锯末、白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板书) 鼓励学生猜想:白糖会化在水里,盐也会化在水里,铁粉和沙子不会化,还会使水变混,锯末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 2、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记录) 师:如果要验证预测结果不是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生:做实验。那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验证。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课件出示插图)谁能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工的?请学生发言,同时提问还有什么注意事项。 (三)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注意安全,不要大声喧哗。 (2)往每只烧杯中加入同样量的水和固体,搅拌相同的次数。 (3)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要顺时针,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4)认真观察每种物质与水混合后有什么现象,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5)小组制定标准进行分类,并汇报分类情况。 (四)实验过程: 1、教师做演示实验。 2、学生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加入水中的物体 预设的现象 实践的现象 水的变化 沙 铁粉 食盐 锯末 白糖 3、汇报实验结果。 师:请各实验小组的组长汇报各组在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生:我们小组的实验现象是:白糖放进水中化在水里看不见了,水很清;食盐也化在水里看不见了,水也很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铁粉没化,水有点浑;锯末放进水里也没化,水很清;沙子放进水里没化,水比较浑。 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白糖水和食盐水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它们实际上也有变化了。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它们分别变甜了,变咸了。 师:你们观察思考得很全面! 生:我们补充一点:铁粉、沙子与水混合后都是沉在水底的,而锯末是浮在水面上的。 生:我们小组实验用的铁粉使水变混了。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食盐和白糖是一点点化在水里的。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我们用玻璃棒搅拌后,沙子和铁粉分别在水底聚成一小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课件出示实验结果) 4、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白糖、食盐、锯末、铁粉、沙子这五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实验现象以及水的变化情况,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这些现象给这五种物体分类,看那组的分类方法多而且合理。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标准1 标准2 标准3 5、学生进行分类。 6、师:那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分类情况? 生:我们小组的分类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按在水中“化与不化”分类,化的有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