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822445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课件(35张)

日期:2024-11-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32722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最新,人教,高一,历史,必修,21课
  • cover
(课件网) 突破与固守 ———三次艰难的尝试 1953 1964 1982 199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18 1921 1925 1953 1964 198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短暂春天 新文化运动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重在农业 重在工业 经济政治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列宁 中共成立 国民革命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改革开放 1985 1953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1894—1971)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义务交售制:剥夺农民、积累资金发展工业,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农民的不满)。 (2)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赫鲁晓夫对玉米特别情有独钟,他认为,“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为了迅速实现农业赶超美国的目标,他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结果,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使苏联农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赫氏鲁莽之“玉米运动” 2、改革的内容 农业 (重点) 工业 政治 ①削减农业税,废除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扩种玉米 ①废除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956召开苏共“二十大”,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结果: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结果:企业未获得独立自主 斯大林经济模式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地方缺乏自主权 (3)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 (4)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角度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典例4】 (2017·全国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试题分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53年苏共中央对农民报酬的改革,设问角度旨在强调主观意图,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受限,农业落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发展农业需要农民积极生产,故答案为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 A 在联合国慷慨激昂的对美国 及其仆从国训话 在1960年联大会议上,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 赫鲁晓夫急躁、喜怒无常的性格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表情帝 愤怒哥 赫氏鲁莽之“喜怒无常” 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不符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 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 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