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862999

24.1《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视频 查看:36次 大小:129356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4.1,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1《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教学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三吏三别” :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ú)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倾听朗读,视频欣赏 3、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教师范读,读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5、抽生朗读,读出角色。 在杜甫的叙事中,凸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试着揣摩一下这二者的形象特点。 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 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6、全班齐读,读出起伏。? 仔细体会老妇的陈词的过程,体察百姓之苦?。 通过语速快慢缓急来表达感情。例:“走”“急应”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读出三层无奈的苦楚。 四、译读,感知意蕴美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