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88076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解析版)新人教版选修1

日期:2025-10-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1049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19,选修,人教,新人教,解析,检测
  • cover
单元综合检测(四)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三冗”问题 2.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 085万余 12 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 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余 13 186万余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的出现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3.“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  )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4.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盐铁专营  D.市舶制度 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上。这说明(  ) A.看到科举制存在的弊端 B.改革只注重品行和学识 C.否定了科举制度的存在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6.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7.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的主要依据是(  ) A.他在青少年时代学以致用,立志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B.他在地方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C.他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百折不挠 D.他屡次进谏,终被起用为宰相 8.关于王安石变法对农民的影响,今天史学界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变法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的史学家认为很多措施实际上是扰民。对此,你认为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应持怎样的立场(  ) A.封建大官僚大地主阶级 B.封建小农阶级 C.客观立场,综合看待 D.封建中小地主阶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2019·山西六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敕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微清其流,必澄其源。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整理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范仲淹改革前的社会问题。(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改革的根本措施。(7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二 介甫文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