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里的“它”是指 ( )。 A.农村人民公社 B.农民个体经营组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村生产合作社 2.新中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2年形成草案,1953年开始执行,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 B.中共摸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国家对工业建设十分慎重 D.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 3.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下各项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积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5.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说明当时 A.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6.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障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我国特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合同法》。该法适用的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这一文件的发布 A.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表明中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D.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7.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A.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8.(寒假作业改编)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关联的是 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③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1978年9月,邓小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邓小平的这一言论( ) A.不利于中苏关系的缓和 B.否定了新中国初期的政策 C.拉开了体制改革的序幕 D.作用在于为改革埋下伏笔 10.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B. 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 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