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995487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共19张PPT)

日期:2025-10-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20305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人民,PPT,19张,恢复,逐渐,经济
  • cover
(课件网) 本节结构: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繁盛的洛阳;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 表现: (1)农业生产的发展 (2)洛阳的繁盛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耕牛图 材料1 魏晋墓葬壁画 材料2 “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问题探究一 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 ②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推广;③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1、原因 1、原因 (1)农业生产的发展 2、表现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胜数”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2)繁盛的洛阳 1、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汉疆域图 结论:历史上的东周、东汉和曹魏都曾建都洛阳;洛阳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 洛邑 (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洛阳伽蓝记》卷二 洛阳 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大市 小市 四通市 2、繁盛的表现 城市规模大 城市经济繁荣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上: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学习汉族的礼乐制度和政治制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问题探究二 问题2:从材料和图片,就北魏政权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卷二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上: 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 。 3、民族关系上: 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问题探究三 民族融合 材料1“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问题1 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点的看法。 问题2 试回答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时期?并就此分析推动民族融合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途径。 材料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 分组讨论 3、民族关系上: 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1、原因: (1)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表现:(教材) 3、影响: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特点(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线路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心;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谢谢~~再见~~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