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头遍哨子不买账, 两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产品分配的平均主义 集体生产的效率低下 看图说史 人民公社下的农村 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一个世纪的差距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1977年 美国苹果2型电脑诞生 1978年 日本炼钢厂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 1978年 英国诞生世界第一个试管婴儿 1979年 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人造血 1979年 世界第一台手提微电脑诞生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回首1978,一个大国的艰难转身 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A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改变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C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 D按规律办事,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组织路线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两大转折 工作重心: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体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③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主要原因: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广大农民的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含义: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个体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相应的生产责任(“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施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责任制。 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凤阳花鼓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对农村生产 关系有哪几次重大调整? 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三大改造) 人民公社 (1958—改革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