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022678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日期:2024-05-0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766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8.,哪里
  • cover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一、教材分析: 《盐到哪里去了》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物质科学范畴。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变化,探究物质混合后会发生哪些现象,从而为认识物质的可逆与不可逆变化奠定基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本课教学思路如下: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并有了一些物质进入水中会使水变浑浊,如木屑、泥土;而另一些物质,如糖放进水里后会看不见了,而水则具有了该物质的特性———变甜,这样的生活体验。本节课学生建构知识的思维方法为:分析、比较、分类、归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教学难点:了解物质溶解在水中的现象是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 四、教学目标: 1.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物质与水混合的实验现象。 2.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的方法进行思考,归纳出“溶解”的科学概念。 3.能基于观察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分工合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 课件、沙子、食盐、糖、面粉、高锰酸钾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影片《闪闪的红星》,潘冬子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将食盐溶解在水中,洒在了棉衣上。教师引出本节课题,盐到哪里去了? 出示板书:盐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从学生感兴趣的儿童影片入手,引发起学生对食盐哪里去了的探究兴趣,初步感知本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形成本课的探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实验观察 1.观察材料,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六幅材料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和实物,介绍六种固体材料的形态。 2.依据经验,猜想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每一种物质进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小组协作,实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课件出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发现盐和糖进入水中会变成极小的颗粒水最终是澄清透明的。木屑进入水中是漂浮状态,沙子进入水中是沉淀状态,奶粉进入水中,水变成乳白色,面粉进入水中,水变浑浊有沉淀。 【设计意图】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在科学探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物质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物质与水混合的实验现象,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整理观察信息和结果,能够描述不同物质进入水中发生的现象,了解物质的混合。 (三)比较分类,归纳知识 1. 根据不同,制定标准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在与水混合中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并不相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制定分类标准,并根据标准进行分类。 2.比较相同,归纳概念 学生通过盐和糖在水中变成透明的现象,分析出盐和糖在水中变成极小的颗粒。教师通过高锰酸钾演示实验,让学生推理盐和糖在水中是均匀分布的,进而归纳出本节课科学概念: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溶解。 【设计意图】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科学概念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的思维过程,为了体现这一过程,此环节采用由个体到一般归纳法形成概念。本课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并按照不同点(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析同一类(盐和糖)有什么相同点,由此概括形成 “溶解”的概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