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候课内容 1文艺复兴时间、该时期的主题及其含义 2德国宗教改革时间、导火线、代表人物、主张、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课程标准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中世纪:通常指介于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封建社会,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 476年--1453年 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神权统治 凌驾于欧洲各世俗王权之上的 统一的组织 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教皇国以罗马梵蒂冈为中心,最高宗教权力机构称教廷 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是欧洲最高统治者 基督教 罗马帝国国教 ( 世纪产生 ) ( 年) 分裂 ( 年) 东正教 (君士坦丁堡) 天主教 (罗马) 1 392 1054 天主教 新教(路德教、 卡尔文教、 英国国教等) 基督教 16-17世纪 天主教会权威 达到鼎盛时期 世纪 分裂 12 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教皇选举制度,教权高于王权 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传播宗教教义 影响无处不在 (4)经济上 (2)政治上 (5)思想文化上 (6)社会生活 1、确立天主教神权统治 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1)理论上 “双剑说 ” “太阳月亮说” (3)军事上 十字军东征 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 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 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 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 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 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 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 诺莎之辱” 。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十字军运动虽然以捍卫宗教、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口号,但实际上是罗马教皇想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 为什么16-17世纪许多国家进行了宗教改革? 1、教义教规禁锢人性 一、教会的专制与堕落 3、成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异端” 2、教会贪婪成性,;教士生活腐化 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华丽的祭坛 教皇出巡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 火刑是中世纪典型的刑罚,把人绑在柱子上烧死,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炮烙之刑。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在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火刑柱 插图画 中世纪) 二、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改革必然性) 1、欧洲历史的新变化: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新航路开辟,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流行(挑战之二)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各国王权得到加强,国家体制逐步完备;(挑战之一)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成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挑战之三) 思考:14、15世纪欧洲社会有哪些发展?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