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115343

统编版八下语文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39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8712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八下,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cover
课件39张PPT。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还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直到今年的屠呦呦获奖才打破了中国大陆的科学家零奖项的尴尬,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宄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课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自身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朱熹( ) 论语(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彷徨( ) 探索( )zhàoxīlúnrúxiùliánɡmòpánɡ huánɡliàomiǎnsuǒ词语解释瞭望:登高远望或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对了祖国和故土的思念。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仅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层(2)第二层(3~5)第三层(6~12)第二部分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