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总第 课 时 课题名称 《山水画的意境》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年 月 教学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难点:理解意境与意象的关系,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灵魂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交流展示:1、?背景资料 :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读读写写: 意境 惆帐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解释词语: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三、整体感知: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提出“意境”的概念并做出解答。 1.提出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阐述什么是意境。 3.举古诗词的例证明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第二部分:阐述获得意境的方法。 1.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2.要深临其境,长期观察。 3.要站得高于现实。 4.在深废人识的基础上,创造独特的意境。 ? ? 第三部分:要有意境,也要有意匠。 四、精讲点拨: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请结合第一部分内容摄影是否会取代山水画? 明确:不会。因为摄影虽然有摄影者取景的主观性,但它呈现的还是景物本身,而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因为诗歌创造的意境与山水画创造的意境是相似的,苏轼评价王维,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举诗的例子是因为绝大多数对诗歌比对画更熟悉,而且诗歌呈现的是文字,解说起来更容易让人明白。 3.作者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毛主席的《十六令三首》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证明“虽然关于‘人’,一句也没有写,但通过写景,却表达了人的感情”的观点。进而得出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结论。 4.“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5.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