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197832

中考语文复习提分冲刺材料——之“课内外古诗词阅读”精练精析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2232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考,精练,阅读,古诗词,内外,语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语文复习提分冲刺材料 ———之“课内外古诗词阅读”精练精析 (精选设计20首古诗词的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清晨入古寺”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B、“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尾联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为衬,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C、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当时美好社会的赞颂及建功立业的愿望。 D、常建,唐代诗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2分) (一) 1、【答案】C 【解析】C中“对当时美好社会的赞颂及建功立业的愿望。”错。应是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3分) 2. 【答案】:不矛盾,是反衬,以声音衬托静,以钟磬音衬托环境的清幽。(2分) 【解析】考查古诗表现手法的运用,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本联运用反衬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 题。(3分)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这首诗写于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 B.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C.尾联中一个“长”字,既说明时间之久,又含蓄地表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D.诗人从听觉、视觉、嗅觉三个方面描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情感沉郁顿挫。 2.诗人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 (二) 【答案】1. (2 分)【D】 【解析】:D.诗人从听觉、视觉、嗅觉三个方面描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情感沉郁顿挫。没有“嗅觉”。 【答案】2. (3 分)诗人思念故乡(1 分),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亮(1 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1 分)。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月是故乡明”第一基本意思的理解“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亮”;二月是思乡代表意境“思乡的情感”三诗歌中主题情感。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5分)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3分) 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分) (三) 1.【答案】: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2.【答案】: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