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百日维新 一、列强辱国,师徒救国———变法背景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1840-1842年)至英法联军之役(1856-1860年)为十五年,自英法联军之役至日军初次侵台(1875年)亦为十五年,自日军初次侵台,中经马嘉理事件(备注:中英外交冲突,1875年)、伊犁交涉(1871-1884年)以至中法战争(1884年)约九年,自中法战争至中日战争(1894年)亦为九年,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真可谓危急存亡之秋。……俄、德为首先实行分割中国的国家,于是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阅读下列材料及课本第1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P124-127),梳理和 思考康有为所生活时代的相关史实及主要特点。 材料二 瓜分危机加速了1898年维新运动的到来,实际上,这场运动已蓄积了十年的能量,因为自从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则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甲午战后,有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和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开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当时,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兴办新式企业。同时,清政府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允许民间设厂,是清政府工商政策的一大改变。这个措施,进一步激发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企业的积极性。———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 1、相关史实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2)中法战争(1884) (3)甲午中日战争(1894) (4)列强瓜分狂潮 2、时代特点 (1)瓜分狂潮成现实。(外部因素) (2)改革自强成共识。(内部因素) (3)民族资本是基石。(经济因素) (4)早期维新是前提。(思想基础) (一)康有为生活的时代 那么康有为是个什么样的人?康有为为了变法又做了那些努力呢?结合材料及课本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P128-131)思考并回答。 材料四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县人,生在咸丰五年,一八五八年,比孙中山先生大十一岁。他家好几代都是读书人。他的家教和他的先生朱九江(注:著名理学家)给他的教训,除预备他能应考试,取科名外,特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谓经世致用之学。他不懂任何外国文字,在戊戌变法以前,也没有到国外去过。但是,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方人行政的整齐,受了很大的刺激。他觉得这种优美的行政必有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和源泉。可惜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讨论西方政治、经济的书籍。康有为所能得的仅江南制造局及教会所译的初级天文、地理、格致、兵法、医药及耶稣教经典一类的书籍。但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能举一反三,因小以知大,自是于其学力中别开一境界”。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二)康有为的身份特征 1、出身书香门第 2、读书博采中西 3、注重积累见识 (三)康有为为变法做的准备 1、读书治学,科举求名。 2、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3、公车上书,建会创刊。 二、君臣谋国,变法强国———百日维新 材料五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注: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他在严重的国难时期之中,一再上书给光绪皇帝,大讲救国之道。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六 光绪爱新觉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