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254308

人教版 高二历史 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课件(35张ppt)

日期:2025-04-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22283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高二,历史,重大,改革,商鞅
  • cover
(课件网) 商鞅变法 高二年级 历史 课标要求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知道春秋战国 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 338年),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 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 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 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 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 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具 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铁双镰范 青牛铜尊 ①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 生产力发展使得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使得井田以外的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开始瓦解,逐渐从奴隶社 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 来征收赋税,实际上默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再比如鲁国实行“初税 亩”,即对土地按照亩数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 政治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依托井田制的旧贵族逐渐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出现。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作为分封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开始瓦 解,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也失去其政治基础。 ③文化 教育方面:学术下移,私人讲学和民间办学的出现,打破官府 垄断教育的局面;士阶层活跃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韩非子 孔子 墨子 老子 ④ 混战加剧,各国纷纷改革和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燕国———燕昭王改革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 ①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②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混战加剧 ③ 文化:私学出现;百家争鸣 ④ 混战加剧,各国纷纷改革和变法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 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 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 与秦接界……周室微,诸侯力政,争 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 会盟,夷翟遇之。 ———《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4世纪中期战国形势图 2.处于十字路口的秦国 偏居关中;较为落后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 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 ———《诗经·国风·秦风·黄鸟》 文化较为落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 同仇。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民风质朴且尚武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混战加剧 ③文化:私学出现;百家争鸣 ④混战加剧,各国纷纷改革和变法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偏居关中;文化落后;民风质朴且尚武;国君相对集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 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秦孝公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与守旧派的辩论 甘龙: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 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 杜挚: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 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 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商鞅:商汤、周武没有依照古制而成就王业, 夏桀、商纣没有改变旧礼也不免灭亡。所以“治世 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 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 以为收孥 保证秦国的农业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