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327049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新学指南

日期:2025-10-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72次 大小:2938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必修,第二章,城市,城市化,新学
  • cover
地理必修二新学指南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新学指南 2.1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外部形态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呈现一定的外部轮廓形态,称为城市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进而形成城市功能区。 2.三大功能区比较: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 分布在低价较低、污染少的地方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呈点状或者条带状分布,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位于城市外围、低价低的地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城市地域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它由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和分布构成。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如图A)、扇形模式(如图B)、多核心模式(如图C)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交通的便捷程度, ②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其他因素:收入水平、宗教和种族、行政规划、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 城市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区位分析 2.3 城市化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城市用地不断扩大)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城市等级不断提升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化的动力即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4.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