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63109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2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33916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目 标 1 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 3 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 中探求真知。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字 词 积 累 丁肇(zhào)中 瞭(liào)望 彷(páng)徨(huáng) 识 shí zhì 学识 博闻强识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记少余多法:表“记号”、“记”之义时读“zhì” 标识、款识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彷徨、徘徊辨析 两词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彷徨”一般指不知怎么做,如:面对雪灾,我们必须积极抗灾减灾,彷徨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灾难。“徘徊”一般指在几个(目标)之间难以抉择,还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如:我徘徊在就业与升学的路口,不知如何选择。 听读课文 要求: 扫清字词障碍,并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初读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论题是?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论题的? 2.“格物致知”出自?意思是?目的是?举了怎样的例子? 3.知识是怎样得到的?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哪些要求? 4.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哪些弊端?作者是如何验证这些弊端的? 5.“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其真正意义是?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6.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否把握文章的结构,并进行层次划分?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答案】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平天下”。 3.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 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 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4.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对比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强调突出,答题模式一般为“通过……与……的对比,突出论证了……的道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5.“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 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6.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 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 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7.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