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368222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件(共15张PPT)

日期:2025-10-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6973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岳麓,PPT,15张,课件,思潮,进步
  • cover
(课件网)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受打击 西汉(武帝)后: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时期,儒学又有怎样的发展呢? 回忆:儒学的发展史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 1、思想上: (2)西学东渐,西方思想冲击中国传统思想。 2、政治上: (1)专制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汉族士大夫开始对明朝灭亡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进行反思。 (2)王朝更替,社会动荡,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 3、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4、阶层:工商业阶层扩大,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1)理学呈现弊端,空谈义理、心性,日渐失去活力。 认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材料一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材料三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 (一)李贽的“异端”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反对正统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男女平等 材料五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焚书》 批判理学家的虚伪。 二、进步的表现 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二、进步的表现 (二)王夫之 材料一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尽天地间,无不是气(器),即无不是理也” “气者理之依也……”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行先知后”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必矣!” ———王夫之《尚书引义》 材料三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 ———王夫之《思问录 内篇》 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进步的表现 (三)黄宗羲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