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89182

七下期中期末复习专题13.4.2议论文阅读考点过关检测(下) (课件:27张PPT+打印版+答案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26327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案,印版,PPT+,27张,课件,七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期中期末复习专题 13.4.2议论文阅读考点过关检测(下) 打印版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8分)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①“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 ②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③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仪式感是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是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是中秋月圆的千里相思,是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因为阖家团圆、守岁祈福、拜年贺岁等仪式感的存在,春节成为我们复苏文化记忆、确认精神归属的重要时刻。我们重视过年,正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④“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感慨年味变得寡淡。过年过年,“过”意味着庄严,“年”代表着主题。过得太随意,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过得太前卫,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都会失去过年的氛围。而像通宵麻将、红包攀比、奔波酒桌,更是折射出世道人心的庸俗化。节日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如果贪图舒适享受,把节俗仪式当作应景的形式、累人的负担,甚或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节日岂能不变味? ⑤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我们才能进一步告别灵魂信仰的困乏。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以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承载;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 ⑥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 ⑦正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⑧春节这样的文化传统,不是摆在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的出土文物,而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今天我们能够在春节里像古人那样,感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喜悦,舒展“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的豪情,体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境,原因就在于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⑨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发展好“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记得住回家的路,忘不了乡土的味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_____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文章首先引用名家描写过春节的片段开篇,引出中心论点:“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不曾失落。”接着围绕中心论点正面论述:节日需要仪式,春节需要仪式;再从反面论述,既使思路缜密,又关注现实。然后从“怎么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进而揭示春节仪式感的意义,使文章更有深度。最后重申论点,收束全文,发出号召。_____ 3.“节日内涵要靠节俗形式来承载,要有过节的‘规定动作’,得遵照一定的‘打分标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