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动物的反应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反应》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的第二课,共一课时。它是在学习《常见的动物》一课后,学生已经对常见动物的生活环境、外部特征等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对食物、气味、声音等会做出反应,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运动》《小动物找妈妈》两课,继续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外貌、生活习性等做好知识储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本单元的具体目标是这样阐述的: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基本特征;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依据已有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的猜想。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周围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上学期已经学会了常用的观察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技能,能从观察、比较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猜想,但要说清楚自己猜想的依据可能会有点难度。根据学生们喜欢观察、喜欢做实验的特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三项课堂活动。第一项活动,猜猜蚂蚁喜欢吃什么,初步感知什么是“预测”,指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蚂蚁,经历“预测———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第二项活动,预测投放食物、敲击鱼缸时鱼儿的反应,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应用“预测———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等做出反 应;第三项活动,观察其它的小动物,了解不同的动物都会对各种变化做出反应,并结合生活事例,尝试多方式认识动物的特征。在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和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进而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动物的反应做出预测,知道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做出反应。 2.尝试用多种方式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能够初步掌握“预测———实验———验证”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和分析处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增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增强对小动物喜爱的情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激发乐于观察周围动物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根据动物的反应做出预测,尝试用多种方式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难点:能够说明预测的理由,并初步掌握“预测———实验———验证”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教学具的准备: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胡萝卜、菜叶、苹果、糖、面包、洋葱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胡萝卜、菜叶、苹果、糖、面包、洋葱、放大镜、鱼缸、鱼、乌龟、仓鼠、蚯蚓、潮湿虫、蛹、蛤等。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说说:从动画片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2.教师小结:动物们为了生存,会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快下雨时小蚂蚁搬家、小燕子低飞,这都是它们对大自然的变化做出的反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反应》。(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播放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让学生分享学到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适时总结,学生了解动物会对大自然的变化做出“反应”,自然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探究学习,掌握新知 (一)蚂蚁喜欢吃什么? 1.交流:关于小蚂蚁,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呢? 2.你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吗?先来猜一猜:蚂蚁会爬向哪种食物呢?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3.教师小结: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或学到的知识,说出蚂蚁可能会爬向哪种食物,就是在预测。预测是科学课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探究技能。 4.蚂蚁到底会爬向哪种食物?我们的预测正确吗?想一想:谁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一下呢?学生交流自己的办法。 5.出示科学小博士带来的温馨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