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科学概念: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 2.探究能力: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语言或图画表达。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 (2)原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一级目标是事实与证据,本课所在的第二单元《我们怎样呼吸》是培养学生搜集事实与证据能力的第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二级目标是“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搜集相关事实与证据,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本课《我们在呼吸》是该单元的第1课,通过憋气体验、测量运动前后1分钟的呼吸次数、借助简单材料认识人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等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以下科学概念: 人离不开空气(氧气)。 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三、学情分析 呼吸是动植物维持生命的必要活动。10岁左右的四年级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对于植物时刻不停地进行呼吸(五年上册时才学习)还几乎没有认知,对于人类、对于动物要时刻不停地进行呼吸却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吸入和呼出气体有什么异同就不甚清楚了。基于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让学生亲身感知、活动体验、分析思考、观察认知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呼吸的意义,清楚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学习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人需要时刻不停地进行呼吸。 (2)通过测量运动前后1分钟的呼吸次数,知道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空气(氧气)。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难点:呼吸时,我们吸入的是空气,并且只利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 3.教学准备:秒表(或手机秒表)、澄清的石灰水、清水、锥形瓶、橡胶塞、胶管、玻璃管、活动记录表(画到大卡纸上)、磁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课题 (1)谈话:请大家坐端正,安安静静地看着老师。安静,安静!轻吸一口气,呼出来;再轻吸一口气,呼出来;再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呼出来吧!(2)提问:啥感觉?[生:憋得不行,快憋死我了······]这说明:我们需要时刻不停地呼吸(板书:我们在呼吸) 体验憋气感受,思考、表述感受。 引入课题。[达成学习目标1] 2. 1分钟呼吸的次数 (1)谈话:我们吸一口气,再呼出来,就完成了一次呼吸。也就是说,一次完整的呼吸包括:一次吸气和一次呼气。(2)谈话:试一试,完成一次完整的呼吸过程。(3)测量平静时1分钟呼吸的次数:①1、3、5、7、9小组的“一号”同学,请起立。你们明白怎样算完成一次完整的呼吸了吗?②讲述: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活动,测试一下你们5个1分钟呼吸的次数。请下面的同学安安静静地坐着,我说“开始”之后,请你们5个自己默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③活动:请安静站好。(教师用手机秒表记时)“开始······”,1分钟时间到老师喊“停”。④记录:学生报出呼吸次数,教师记录到数据记录表中。(4)测量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①谈话:请刚才这几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衣服整理好。老师说“开始”后,请你们用力原地跳高100次,下面的同学帮你们数跳高的次数。②活动:被测试同学原地跳高100次,师生共同数跳高次数。③讲述:请跳高结束的5位同学立即站好。(教师用手机记时)“开始······”,1分钟时间到老师喊“停”。④记录:学生报出呼吸次数,教师记录到数据记录表中。(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①提问:观察这5位同学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你有什么发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