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们在呼吸 教育目标 ? 了解呼吸对生命的意义,知道人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培养学生搜集并简单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激发探究身体的兴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呼吸。 ? 难点是采用对比实验,研究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学习准备 ? 集气瓶、火柴、秒表、烧杯、吸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了解呼吸与生命的关系 1、(板书:呼吸)什么是呼吸?我们一起做个憋气游戏,体验呼吸的重要。 2、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呼吸,呼吸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倪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人体的呼吸。(板书课题) 二、设计实验,探究呼吸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一)师生共同实验,探究呼吸与空气的关系。 1、猜想一下,我们在呼吸什么呢?(课件出示) 2、认识实验用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 3、师生配合做演示实验,分析数据并验证猜想。 小结:准确地说,我们吸进来和呼出去的气体的成分含量不同。(课件出示) (二)学生独立实验,探究呼吸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1、成分含量怎样变化的呢?让我们再次进行实验。(课件出示注意事项)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板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呼吸时,我们吸进了空气中的氧气,(板书:吸进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睡觉时,为什么蒙头大睡会感到气闷呢? 2、身处森林就会觉得神清气爽,为什么呢? 3、氧气会用完吗?(课件出示:录音和视频) 小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我们要爱护植物。 三、设计实验,探究呼吸与氧气的关系 1、正常呼、吸一次,为一次完整的呼吸。运动前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并记录自己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3、指导学生测量并记录自己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4、分析运动前后的两组数据,做出结论。 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氧气比原来要多得多,所以就需要通过呼吸的加速来提供更多的氧气。氧气的中文名称是清朝徐寿命名的,他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所以就命名为“养气”,即“养气之质”,后来,为了统一就用“氧”代替了“养”字,便叫“氧气”了,这也充分的说明,氧气是人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养料。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我们的人体器官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能准确分辨并留下人体需要的氧气,排出人体不需要的废气。下节课,倪老师将继续带着大家,深入了解人体神奇而有趣的呼吸器官。 板书设计: 1、人体的呼吸 吸入:空气中的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澄清 浑浊 附件:小科学家实验记录表 1、通过实验,我发现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运动和呼吸”活动记录表 姓名 运动前呼吸次数 运动后呼吸次数 呼吸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石灰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