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458339

1.3. 地震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436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3.,地震,教学设计
  • cover
地震 一、本课涉及到的课程标准: 1、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比实验、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初步认识地球物质不断变化并且互相影响,形成多种自然现象。 3、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或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4、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二、学习内容分析: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恐怖的自然灾难,它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无比强大的力量。但千百年来,面对灾难,人类也表现出无比的勇气和智慧。本课通过图片、视频、模型、实验、逻辑推理等多重方法,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物质不断运动并且互相影响,形成各种自然现象。同时让学生理解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逐步培养敬畏大自然的意识。 3、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从讲座、科普书、网络中,等各种方式中,对地震应急有一些了解。部分学生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初步将地震和地球内部运动建立联系。但是,关于地球内部如何运动,对地震产生有怎样的,如何对人类产生影响等深入的问题,学生不得而知。 4、主要学习活动设计的意图: 地球内部结构和变化等内容,很难通过常规课堂模拟呈现。我校山西路校区建有500㎡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南京少儿地震馆,这一场馆是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但无论是地震馆还是网络资料的收集,关于地震的信息量大、素材丰富,且内容难度深浅不一。学生很难将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彼此关联。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安排:确定研究主题———了解地震馆分布———制定参观计划环节———进行资料的初级收集。课中安排:各组整合地震馆中的和网络等多途径的收集资料,组内分享———组组交流———寻找信息的关联。课后安排学生重返场馆或者根据兴趣爱好,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有疑惑的部分,做进一步的研究。 五、预期学习结果: 1、通过参观南京少儿地震馆,掌握收集、提取、筛选资料的能力。 2、通过讨论与交流,能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概括、整合。 3、通过讨论与交流、模拟实验,知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了解地震的成因与地球内部的运动间的关系。 4、培养有根据的、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5、通过体验地震科学家的经历,激发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 6、教学重点 知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了解地震的成因与地球内部的运动间的关系。 7、教学难点 学会对资料进行收集、提取、筛选、整理、分析、概括、整合。 8、教学难点 学生准备: 1、四—六人小组为单位,针对地震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组内汇总。 2、针对疑问,以小组为小分队,来到地震馆分区域参观学习。在地震馆中,以画图、拍照、短视频、模拟实验等方式,参观记录。(或者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想研究问题,收集资料) 教师准备: 借助各小组的ipad,详细了解分析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的部分,提供辅助模拟实验,或是进行介绍和解答。 9、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溧水地震)你知道这个事件吗?你害怕吗?提到地震,你有什么感觉? 2、师:地震现象就真切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你们都是爱提问的孩子,围绕“地震”,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大家还记得吗?(提问) 3、师:但是研究总有先后顺序,所以最后选择了大家最感兴趣的:地震产生的原因。 4、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5、生:参观地震馆、上网,这些都是收集资料。 师:在赤壁路小学校园内,有个占地500平米的地震馆。咱们班,各小组的代表利用自己宝贵的周末时间,进行了参观和学习。(场馆视频)今天他们也利用iPad把场馆搬到了这里。 6、揭题:其实这也是地震科学家做的事。今天就让我们也学做个小小地震科学家。 (二)分享交流 1、提问:搜集到资料后,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