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462779

青岛五四学制版五年级科学下册2.7. 地震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455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青岛,五四,制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 cover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青岛-出卷网-】 “地震”教学设计 课 题: 《地震》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 青岛-出卷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26-29页 教材分析 : 《地震》是青岛-出卷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与地表的变化》中的第二课,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在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搜集整理地震相关的信息资料,对地震成因的进行深入探究,对地震危害、科学避震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同时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继而让学生思索人类又该如何科学面对地震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一方面,学生对地震有一定认识,但知识不够全面、科学,对地震存在恐惧,甚至谈“震”色变,同时安全意识弱,欠缺避震技能。另一方面,这一学龄段的学生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能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也愿意与他人合作。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挖掘其潜能。教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上课时善于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教学内容辅助教学,通过技术手段从多方位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成因、现象及危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震研究的兴趣,再指导学生在灾难来临时要沉着冷静,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引领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困难中的互助精神。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2)明确地震带来的危害。 (3)了解地震的预报及前兆现象。 (4)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等公共场所中常用的避震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成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它人类带来的危害。 (2)能通过搜集资料、交流等方式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灾难发生时的应急自救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2)通过对古代科学发明家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献出爱心、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2、 能通过搜集资料、交流等方式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搜集法等。 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毛巾、竹筷、竹片、树枝、手套、实验记录单等。 学生:课前搜集与地震相关的资料并打印。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启发提问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表层有起伏蜿蜒的崇山峻岭,有广阔秀美的森林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海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但是,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它的内部和外部运动从未停止过,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地震就是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揭示课题《地震》。 1、 关于地震,你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地震有何前兆?地震能预测吗?如何在地震发生时正确逃生?地震带如何分布等。) 2、 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3、 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例如:实验验证、网上查找资料、和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自学课本中的资料卡内容等) [设计意图] “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